(本文同步刊登在康軒國語110特刊)

怡嘉老師長年擔任高年級導師,對於10-12歲孩子的身心發展、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程度的觀察。

高年級的學生,思想開始發展,內心的小劇場也跟著豐富起來了。

如果小劇場只是在腦袋裡上演其實也無傷大雅,最怕的是影響了人際關係,或者是阻礙了師生交流

 

 

2.跑道1.jpg

2.跑道2.jpg

2.跑道3.jpg

康軒六上選錄陳肇宜老師<跑道>一文,

文中主角政彬因為老師在接力賽前調換棒次讓名揚跑最後一棒,認為是老師偏心而心存芥蒂,甚至想故意跑慢不讓老師如意。

這樣的劇情,在實際的教學現場裡並不陌生,然而老師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會不會越解釋越糟糕呢?

我們都認同孩子們的情緒管理需要教育,但是該怎麼教呢?

 

上一屆的孩子(108年畢業)在分組合作學習上時常小衝突不斷,總是習慣性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是我們卻沒有機會好好地教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讓自己的訴求好好地被看見,

於是在教到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這一課是很棒的教材,以下為上一屆孩子(605)的課堂討論紀錄。

只要善用課文,讓孩子換位思考,就會是一次很棒的情緒教育。

 

  • 同理:感知政彬心情

  首先,我們先站在政彬的立場思考。「你認同政彬的生氣嗎?」

當我對學生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毫不猶豫就告訴我:認同,很顯然小朋友都覺得被調換棒次是一件很令人生氣的事情。

  但是,我不想讓孩子的焦點停留在「生氣」,我們運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試著探索政彬的內心世界,透過逐一檢視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去發現政彬是真的生氣嗎?還是政彬其實不是生氣,而是有其他的情緒和想法存在呢?

發文1.jpg

  跟著我的引導,孩子們從政彬「大聲拒絕班長」的表象行為開始思考這代表了什麼樣的「感受」:不滿、不高興,背後隱藏的「觀點」是:政彬認為自己沒有輸給名揚,憑什麼是名揚跑第四棒?再往下深探,就會發現政彬「期待」跑第四棒,因為他「渴望」成為全場焦點,對他來說那是他為班上爭取榮耀,獲得老師肯定的機會,也是他對於「自我」的肯定。

  所以政彬的生氣也許不是真的生氣,更多的可能是失望,討論來到這裡,政彬原本不理智的行為似乎又變得可憐了起來。

  • 思考:你接受政彬的做法嗎?

  但是回過來想:用大聲拒絕的方式,別人可以理解你的失望嗎?

  如果你是政彬的同學,你可以接受他用故意跑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嗎?

  我問班上學生這兩個問題,孩子們都給了我否定的答案。

  我們試著想想若是政彬真的故意跑慢,造成比賽輸了,會為他自己帶來什麼結果呢?

  :「可能本來覺得政彬很委屈的同學也不同情政彬了。」

  :「他會被討厭,以後在班上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班上的孩子紛紛表達他們最真實的感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他們站在政彬的立場時,他們可以接受政彬的生氣,甚至理解政彬為什麼會想故意跑慢;但是當他們站在「同學」的角度時,他們反而就不能接受政彬的做法了。

  這是因為孩子懂得為政彬著想嗎?

  不是的,這是當孩子將自己投射在文章情境中時,就會發現我們無法接受有人因為「自私」的理由而使團體受害,但就是無私嗎?不是的,這其實也是「自私」。

  自私,是人性的一部分。老師不用避諱跟孩子討論,反而要讓孩子從「我好你也好」的角度去思考,幫助自己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才不會讓自己因為一時的情緒影響而做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更詳細教學紀錄與更多優秀教案分享↓

歡迎老師跟康軒業務索取110特刊~

DSC_3682.jpg

arrow
arrow

    ☆ 嘉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