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會說「剛好」?

「剛好」的標準是什麼?

我特別喜歡褚士瑩的這篇文章「大小剛好的鞋子」

搭配褚士瑩的另一篇文章「面對文化差異,最不需要的就是我們的意見」

簡直是暮鼓晨鐘的提醒了我們「尊重差異」的重要性。

大小剛好的鞋子1.png

大小剛好的鞋子2.png

大小剛好的鞋子3.png

(課文圖檔為教學分享所用,如有侵權請告知撤圖)

 

舊課綱康軒版六上選了褚士瑩的文章「大小剛好的鞋子」,

藉由他發現緬甸人穿鞋子都穿小一號、埃及人會搶著坐別人剛起身的座位來警惕自己

不是什麼規則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有時候你的常識並不是別人的常識

若是用自己的常識去判斷事情的是非,很有可能就讓自己成為沒有常識的人了。

 

如果「文化差異」的範圍太大

那針對小朋友我們可以談談「價值觀差異」、「習俗差異」、「習慣差異」~

藉此讓小朋友發現,所謂的「差異」是因為我們的標準不一樣、需求不一樣

所以只要是符合當下的狀態、當地的作息,就會是最「剛好」的做法

所謂「入境隨俗」,某方面也是在告訴我們:尊重彼此差異的重要性

 

在帶小朋友討論「文化差異」的時候

我們特別討論了「包容」這個動詞~~

面對差異,不應該有高貴卑賤的評價~

差異就只是不同之處,沒有優劣之分

所以我們後來覺得不應該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文化差異

因為感覺像是我們比較高貴,包容對方的感覺

這是小朋友討論出來的結論,怡嘉老師覺得說得很好~於是我們就一起篩掉了「包容」

國語遊戲室42-什麼是「剛好」?(feat.康軒六上*大小剛

建立了面對「文化差異」的正確態度之後

怡嘉老師就想試著讓孩子感受「文化差異」~

當然,孩子們還是不自主的發出了「唉呦唉唷」的聲音

這也就提醒了我們:

有意識的,不帶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看待與我們不同的文化是一件很難的事

正因為很難,所以更應該要花時間好好學。

那怎麼教才會有趣又有感呢?

下一篇分享活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 嘉嘉老師☆  的頭像
    ☆ 嘉嘉老師☆

    怡嘉老師's寶貝兒

    ☆ 嘉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